每年11月14日是「世界糖尿病日」,你知道嗎?糖尿病已連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。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全台目前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,且這個數字仍以每年約25000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中。(1)剛被診斷出血糖偏高,其實不需要過度緊張~但若忽視不理,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心血管、腎臟、神經與視網膜等全身系統,引發一連串併發症,對健康造成長遠的傷害。 其實糖尿病並不是「什麼都不能吃」喔!關鍵在於吃對食物及份量、學會自我照護,讓血糖穩定在理想範圍。從看懂檢測數值、建立血糖監測習慣,到選擇合適飲食、培養良好生活型態,這些看似微小的「日常小動作」,正是守護血糖、維持身體平衡的關鍵起點。


在正常情況下,人體會將攝取的澱粉類食物分解為葡萄糖,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。由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幫助將葡萄糖輸送進入細胞利用。然而,糖尿病患者的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佳,導致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被利用,而滯留在血液中,造成血糖濃度上升。當血糖超過約180mg/dL時,過多的葡萄糖會隨尿液排出,這就是所謂的尿糖現象。
糖尿病有哪些類型?
.第一型糖尿病:胰島β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,屬於絕對性胰島素缺乏。
.第二型糖尿病:因胰島素阻抗及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,是最常見(約90-95%)的類型。
.妊娠糖尿病:懷孕前未被診斷糖尿病,在懷孕第二或三孕期診斷的糖尿病。
.其他因素:由其他疾病或治療引起,例如:基因缺陷、藥物或感染引起的血糖異常。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:

糖尿病在早期往往症狀不明顯,根據統計,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並不知道自己已有血糖異常,常在健康檢查或出現併發症後才被確診。糖尿病常見的症狀包括:多喝、多吃、多尿與體重減輕,也就是俗稱的「三多一少」。此外,長期高血糖還可能導致疲倦無力、傷口癒合緩慢、反覆感染,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等情形,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,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,獲得良好的控制。


很多人在剛開始控制血糖時,常會這樣想:「試紙好貴喔,一個月量個一兩次就好吧?」「自己測血糖好麻煩,反正回診時護士都會幫我測,不差那幾次啦!」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心聲,但你知道嗎?自己量血糖不只是數字紀錄,更是了解身體反應的重要依據!不同的測量時間點,能讓你看見餐後血糖變化、藥物效果,甚至生活習慣對血糖的影響。
為什麼要自己在家測血糖?
1. 作為飲食或藥物調整依據
許多病友在日常中常會有「這個可以吃嗎?」「可以吃多少呢?」的疑問。這時候,飯前與飯後血糖的比較,就是了解飲食是否適當的重要依據。一般而言,飯後2小時測得的血糖比飯前上升約30-60mg/dL為理想範圍。若上升幅度過高,可能表示該餐的食物搭配需要調整或份量超出適當範圍。若同時有使用胰島素治療,建議將劑量與測量數值一併記錄,方便回診時與醫療團隊共同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餐點份量、烹調方式、用餐順序,或進一步評估藥物與胰島素的劑量。
2. 全面了解血糖控制狀況
一整天的血糖值會隨著飲食、活動、壓力與作息而產生波動,許多人平時僅在早晨測量空腹血糖,但其實該數值無法反映一整天的實際變化。若能在不同時段進行監測(例如:餐前、餐後或睡前),就能更全面掌握血糖變化的趨勢,並依據實際數據調整飲食、運動及藥物治療,讓血糖更穩定,同時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
3. 預防高低血糖及相關併發症
在血糖控制的過程中,「太高」與「太低」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,其中低血糖(血糖值<70mg/dL)更是急性風險較高的狀況!當血糖過低時,可能出現飢餓、頭暈、心跳加速、臉色蒼白、冒冷汗、全身無力…等症狀,若未及時處理,嚴重時恐導致昏迷。因此,透過規律的自我監測,可以提早察覺血糖波動,並依據測量結果調整飲食狀況、藥物劑量。
這些檢測時間點有什麼意義?數值該如何判斷?


步驟一、清潔雙手
以肥皂與溫水洗手並擦乾,避免手上糖分或污垢影響檢測值。
步驟二、準備採血筆
將採血針裝入採血筆,依個人皮膚厚度調整針深刻度,一般而言刻度越大下針深度及力道越強,可以先選擇中間值再依個人狀況調整。
步驟三、確認試紙狀態,置入血糖機中
使用前應先確認試紙是否過期或受潮,以避免測量誤差。若試紙罐未具防潮設計,建議開封後三個月內使用完畢。確認狀態良好後,將試紙正確插入血糖機,待螢幕亮起或顯示提示訊號,確認試紙已成功置入後,即可進行下一步操作。
步驟四、放鬆採血部位
可先輕揉手指,促進末梢血液循環,並將手指固定於桌面以穩定採血。
步驟五、消毒
以酒精棉片清潔採血部位後,應靜待其自然揮發乾燥,避免在尚未揮發完全時採血,造成血糖值測量誤差。
步驟六、進行採血
將採血筆緊貼手指側邊,按下按鈕完成採血。
步驟七、取得血液樣本
讓手指朝下,由手指根部輕輕往指尖方向推擠,避免過度用力擠壓,以免滲出組織液而造成測出來的數值可能偏低。擠出約紅豆大小的血滴作為檢測樣本,再以已插入血糖機的試紙吸取血液,由血糖機自動讀取並顯示測量結果。
步驟八、止血與清潔
以酒精棉片輕壓採血部位止血。
步驟九、正確棄置針具
使用後的廢棄針頭及試紙應集中於塑膠罐或玻璃瓶中,並交由醫療院所集中回收處理。




糖尿病飲食應「個人化」依每個人的狀況與需求進行調整,並沒有一種「通用的糖尿病菜單」。不過,以下幾項基本原則,可以幫助你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,並作出適當的調整,讓血糖更穩定、飲食更安心。
1. 均衡飲食,三餐定時定量
糖尿病並沒有固定的「最理想三大營養素比例」,飲食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型態進行調整。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(ADA)建議,可參考「糖尿病餐盤法」:以9吋餐盤為例,1/2為蔬菜類(高纖、低澱粉)、1/4 為優質蛋白質(例如:魚、蛋、豆製品或低脂肉類)、1/4為全穀雜糧類。飲食重點在於「定時定量」 ,也就是在固定的時間進食,並控制每次攝取的食物份量,避免忽略正餐、吃過多或兩餐間隔過長,以防止血糖劇烈波動或低血糖發生。
2. 正確選擇「醣」而非「糖」
糖尿病患者應減少攝取添加糖與精緻澱粉,多選擇天然、少加工的食物,才能讓血糖上升更平穩。衡量含醣食物對血糖影響時,可參考GI值(升糖指數):數值愈高,代表餐後血糖上升愈快。
可以掌握幾個原則選擇低GI食物:
.富含膳食纖維
.優先選擇「原型」食物
.需多咀嚼的食物
.同時含有蛋白質與脂肪
.烹調簡單、少勾芡
此外,你可能也聽過GL值(升糖負荷),它同時考量食物的GI值與「實際攝取量」 。換句話說,即使是低GI食物,若吃太多仍會使血糖上升,因此控制份量依舊是關鍵!
3. 多攝取含纖維質高的食物
膳食纖維能延緩醣類吸收速度、降低胰島素需求,有助於穩定血糖,同時增加飽足感,並幫助控制體重與維持腸道健康。可透過以下方式提升攝取量:
.將精緻澱粉(例如:白米飯、麵包、麵條…)改為糙米、五穀米或全麥製品
.多選擇高膳食纖維蔬菜,例如:黑木耳、香菇、秋葵、地瓜葉、菠菜、青花菜、紅莧菜…等
.水果連皮食用,減少果汁攝取
日常養成每餐都有蔬菜與全穀的飲食習慣,能讓血糖上升更緩和,也讓飽足感更持久。
4. 避免空腹飲酒
酒精會抑制糖質新生,容易造成低血糖,其影響可持續8-12小時,因此空腹飲酒特別危險!
建議糖友:
.避免空腹或過量飲酒,少量飲用、小口慢飲較安全
.血糖控制不穩者應避免飲酒
.含糖量高的甜酒類(例如:烏梅酒、水果酒、甜葡萄酒…等)不建議選擇
.建議男性每日飲酒≦2個酒精當量,女性≦1個酒精當量 (1個酒精當量≒375c.c.啤酒)


1. 適度減至理想體重
體重過重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胰島素阻抗,因此適度減重能改善血糖控制、降低胰島素阻抗,並減少心血管及代謝相關併發症的風險。研究顯示,減輕5-10%的體重,就能明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讓血糖更穩定,甚至有機會減少藥物使用。那該如何健康減重呢?建議以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為原則,每週減重約0.5-1公斤為理想且安全的速度。
2. 選擇適合的運動並維持規律習慣
規律運動能增加血中葡萄糖利用率、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並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與心血管健康。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(例如:超慢跑、游泳、騎腳踏車…等),並搭配每週2-3次的阻力訓練,以增強代謝與平衡能力。另外,運動前、中、後皆應監測血糖變化,以確保安全並預防低血糖發生。最重要的是,選擇自己喜歡且能長期持續的運動方式,讓運動自然融入生活,才能真正達到穩定血糖、強化健康的目標。
3. 適當紓壓與充足睡眠
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重要基礎,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均會增加胰島素阻抗,使空腹血糖上升,進而影響整體血糖控制。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,每日睡眠時長約7-8小時,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低;若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或超過8小時,均可能使第二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。 (2)因此養成規律作息、放鬆心情並確保充足睡眠,是日常生活中穩定血糖、維持代謝平衡的重要習慣之一。
4. 正確用藥,定期追蹤
糖尿病治療需長期配合醫療團隊指導,按時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關鍵,無論是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,都應遵照醫師指示使用,切勿自行停藥、減量或更改用藥方式。若長期疏於追蹤或血糖控制不佳,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、神經病變等慢性併發症,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行動能力。因此定期監測血糖、遵從醫囑治療並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,才能有效預防併發症,讓血糖控制更穩定、生活更自在。
5. 注意足部照護
研究指出,糖尿病患者一生中約有25%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,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截肢。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環與傷口癒合速度較慢,一旦足部受傷,感染風險也比一般人更高。
日常應注意:
.每日溫和清潔雙腳,並確實擦乾指縫間,並檢查是否有傷口
.視需要於足背與腳掌塗抹不含酒精的乳液或足霜,避免皮膚乾裂,但要注意不可擦在指縫間
.修剪指甲時採平剪方式,修剪後以挫刀磨平指甲兩側邊緣
.選擇合適的鞋襪,隨時穿著保護雙腳,避免赤腳走路或穿著過緊的鞋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