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氣一變、壓力一來,皮膚就開始發癢、泛紅、脫屑?
晚上癢到睡不著,白天又抓到滲組織液,甚至流血⋯⋯
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癢,連帶會影響睡眠、自信,甚至是孩子的學習、大人的工作。
全球約有5~20%的小孩正面臨這樣的困擾,如果你家也有異膚族,一定感同身受!
除了配合醫囑用藥,日常的營養補充與肌膚照護也是穩定體質的重要關鍵。
一起來看看,如何從飲食與保養著手,幫助肌膚回歸穩定、生活更安心~
一、癢從哪來?認識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與成因
1. 常見症狀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、反覆發作且劇烈搔癢的過敏性皮膚炎,約有80%會逐漸合併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等其它過敏症狀,一般而言症狀會隨著年紀漸長而逐漸改善。
症狀隨年齡好發於不同部位:
(1) 嬰兒期:常見於頭部、臉頰、頸部等處,常有滲出、紅腫、結痂。
(2) 兒童期:常見於四肢屈側(如:肘窩、膝窩),出現濕疹樣紅疹、脫屑、搔癢、抓傷流血。
(3) 成人期:以慢性病灶為主,常見於手、腳、頭頸部,皮膚變厚、乾裂、甚至苔蘚化。
2. 常見病程變化:
(1) 劇烈搔癢
(2) 抓破後可能滲出透明液體或出血
(3) 長期反覆刺激導致細胞增生和角質層增厚,皮膚變厚、硬、粗糙
形成「癢→抓→皮膚屏障受損→更癢」的惡性循環!
3. 成因:
異位性皮膚炎目前詳細病因仍不清楚,多認為與「遺傳」有密切關聯,其他可能原因如下:
(1) 皮膚防禦力下降:角質層屏障功能失常,加上皮膚脂質不足,導致水分流失、乾燥敏感,外來刺激更容易入侵,進而引發反覆發炎。
(2) 免疫功能失調:體內免疫反應過度活躍,接觸微小刺激便引發紅腫、搔癢等發炎反應。
(3) 情緒與壓力影響:精神緊繃、壓力大常會誘發或加重皮膚症狀,造成惡性循環。
(4) 外在過敏原刺激:後天接觸某些食物或環境刺激物,例如:塵蟎、花粉、動物毛髮、香精、清潔劑或特定食物等,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。
1. 保濕劑
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比一般人更容易乾燥,屏障功能較弱,容易因外在刺激惡化。常見藥膏成分為尿素(Urea) ,兼具保濕與去角質功能,有助修復皮膚屏障、提升藥物吸收。
2. 局部類固醇藥膏
類固醇藥膏是常見且有效的治療選擇,藉由讓皮膚消炎,進而逐漸達到止癢效果。有不同強度與劑型,須依病患年齡與塗抹部位的皮膚厚度做出適當選擇。建議在皮膚科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,因長期不當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變薄、萎縮、毛囊發炎、色素沉澱等副作用,此外需搭配積極保濕,才能有效改善症狀、降低副作用風險。
3. 局部抗組織胺藥膏
常見成分:Diphenhydramine、Chlorpheniramine…,透過抑制組織胺以舒緩異膚引起的癢感,部分還會添加薄荷、樟腦等成分,增添清涼止癢效果。這類藥膏可依需要反覆塗抹,幫助降低抓癢頻率、減少皮膚受損,尤其對兒童特別有幫助。
4. 抗生素藥膏
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屏障受損,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,常伴隨紅腫、滲液、結痂等現象。若皮膚出現感染徵兆,醫師可能會視情況搭配抗生素藥膏使用,幫助抑菌、改善發炎、加快復原,也能讓原有治療藥物更順利發揮效果。
5. 局部免疫調節劑藥膏
較新非類固醇類皮膚抗發炎成分:Tacrolimus、Pimecrolimus,建議給予不適合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族群(例如:幼童、青少年),抑或是用於臉部、脖子等較敏感部位。這類藥膏可抑制免疫反應、減少發炎與搔癢,不會造成皮膚變薄、萎縮等類固醇副作用,也能降低復發機率,成為異膚長期照護的重要輔助。不過使用前仍須諮詢皮膚科醫師評估是否合適。
1. 洗澡用溫水,清潔不過度
避免使用過熱的水並縮短洗澡時間(5-10分鐘),以減少皮膚水分流失。同時應避免使用含「皂鹼」成分的肥皂,去污、清潔力強,長期使用容易破壞肌膚天然皮脂層,導致保護力下降,使皮膚更乾燥、癢感加劇。 建議選擇溫和、無香精、不含皂鹼的清潔品或使用沐浴油,有助於維持肌膚滋潤與穩定。
2. 三大時機勤擦保濕乳液
在「洗澡後、睡覺前、出門前」,或任何皮膚感到乾燥時,記得適時塗抹滋潤型保濕乳液。適當的保濕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皮脂膜,減少水分流失與外來刺激物滲入,進一步舒緩癢感、降低反覆發作的機會。研究顯示,規律使用保濕劑不僅能減輕不適症狀,還能降低對藥物的依賴,是異位性皮膚炎日常照護中最基礎卻關鍵的一環。 建議選擇成分單純、無香精、無色素、無刺激性添加物的保濕產品,質地上可依氣候與膚質選擇乳液、乳霜或凡士林等。
3. 穿著透氣棉質衣物
建議選擇柔軟、舒適、不過於緊貼的服裝,避免毛料、毛衣等粗糙材質直接接觸皮膚,以減少摩擦與刺激。棉質布料是較佳的選擇,有助於維持肌膚通風與穩定膚況。
4. 維持環境溫差小、濕度穩定、不悶熱
異膚族對溫度變化、流汗、日曬特別敏感,夏天應避免劇烈運動與曝曬,盡量待在有冷氣的室內;秋冬則注意保濕防乾癢。居家環境建議保持通風、溫差小、濕度維持50-65%,可搭配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使用,並定期做環境清潔,以減少環境中過敏原刺激,有助穩定肌膚狀態。
5. 維持規律生活與穩定情緒
規律作息、避免熬夜、保持心情愉快,有助減少發作頻率。適度運動也能幫助身心放鬆,提升整體免疫調節力。
6. 輕拍冰敷代替抓,適時使用止癢藥物
面對癢感,可透過輕拍、冰敷等方式轉移注意力,必要時應配合醫師指示使用止癢藥物,避免反覆抓癢造成傷口。若有傷口則需妥善清潔照護,避免感染惡化。
1. 少辛辣油炸、避冰品,飲食清淡更穩膚
日常應避免辛辣、油炸、燒烤食物及冷飲冰品,這些食品中的過氧化物可能誘發過敏與發炎反應。建議選擇天然、新鮮、少加工的飲食,幫助穩定體質、減少皮膚刺激。
2. 避開易敏食物,減少肌膚刺激
在有些食物容易誘發過敏反應,例如:玉米、小麥、海鮮類(蝦、蟹、蛤蜊)、牛奶、雞蛋、大豆、花生、芒果、巧克力等,都是常見的過敏原。近年來,食品添加物使用越來越多,也可能成為加重過敏的幫兇,特別是在兒童族群中更需留意。
3. 飲食中維生素D,穩定肌膚防線
研究發現,體內維生素D濃度越低,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就越嚴重,表示缺乏維生素D,可能會讓皮膚更容易發炎、屏障功能變差,進而讓異膚狀況更難控制。補充維生素D有兩種主要方式:曬太陽或飲食中攝取,然而曬太陽和流汗可能使異膚肌症狀加劇,因此建議可從飲食中攝取雞蛋、鮭魚、鯖魚、牛奶等動物性食物,或是經日曬處理的香菇、黑木耳以補充維生素D,有助維持皮膚屏障與免疫穩定。
4. 增加Omega-3好油,幫助抗發炎
Omega-3脂肪酸如EPA、DHA,具有抗發炎作用,能幫助平衡體內Omega-6與Omega-3的比例,降低慢性發炎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,而間接減少使用類固醇藥膏的需求。研究指出,魚油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或過敏反應。日常可從鯖魚、鮭魚、秋刀魚、堅果、亞麻籽油等天然食物中攝取,或適量補充EPA含量較高的魚油產品,抗發炎效果更好。
5. 天天攝取植化素,打底肌膚防禦力
植化素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,需透過攝取水果、蔬菜、全穀物、堅果、種子等植物性食物來補充,而不同顏色與種類的蔬果所含植化素各異,功效上也有不同。 其中,槲皮素是一種常見於洋蔥、蘋果、莓果與茶類的天然類黃酮,具備抗氧化、抗發炎與免疫調節的潛力,經研究指出,有助於舒緩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等過敏性症狀。
【小補充】天然新興植萃保健成分「玫瑰花瓣萃取物」,其中含沒食子單寧酸(Eugeniin),研究指出具有抑制組織胺釋放的能力,也能緩解異位性皮膚炎。